“中农通识”公开课|彩万志教授讲述昆虫文化与仿生科学

发布日期:2022-05-06 浏览次数: 信息来源:本科生院


   为丰富五一假期校园文化生活,拓宽学生通识视野,5月1日5月2日下午本科生院特邀核心通识课《植物保护的古今与未来负责人彩万志教授讲授2期公开课,主题分别为“昆虫文化与资源”“神奇的昆虫仿生”,线上线下共500余人次师生参与,得到校内外同行和众多昆虫爱好者的关注

 

第一堂课上,彩万志对浩渺磅礴的昆虫文化娓娓道来,重点聚焦于昆虫的多样性、虫文化起源、虫文化内涵、中国昆虫节日与国外实例五部分内容。昆虫是动物界最大的类群,具有种类多、数量大、分布广、历史长的特点,因此古往今来,人们就格外关注这一群体,这在我国文字上有诸多体现。彩万志以“人的学名”为引,结合民俗故事讲述了我国昆虫文化的起源,由此得出结论:昆虫文化起源于人与昆虫共存的过程当中。而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、众多人口的农业国,在生产劳动,尤其是农业害虫防治过程中与昆虫打交道必不可少,所以昆虫文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“为了生存与更好的生活而斗争”。在中外历史上都有过因昆虫造成饥荒、疾病与死亡的事件,各地人民也为防治虫害与次生灾害付出了巨大的努力。但昆虫如蝴蝶、蜜蜂、螽斯、蝉也被赋予了美好的意愿。在昆虫文化的利用方面,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些以昆虫为原型、利用昆虫资源制成的工艺品等。

目前不仅世界范围内围绕昆虫设立了一系列节日,在我国也有不少民俗节日是为了昆虫而设立或与昆虫有关,其中不少节日都寄托了劳动人民淳朴的愿景,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下仍具有很高的文化、经济价值。彩万志让师生们领略了他亲身参加的诸多昆虫文化活动与展览,科学与趣味交相辉映,寓教于乐。

 

第二堂课上,彩万志首先展示了古代的仿生发明,由此引出对仿生学定义的解释与我国仿生学的发展历史。指出,仿生学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,正处于蓬勃发展、方兴未艾的时期,昆虫具有其他生物无可比拟的多样性,作为仿生新技术的摇篮,更是大有可为。分别从昆虫外形、昆虫材料、昆虫头部、昆虫胸部、昆虫腹部、昆虫行为、昆虫生理七个方面介绍了昆虫在仿生学领域的应用与取得的成果。昆虫世界作为仿生学的“天堂”,在建筑设计、科学研究、工业设计,乃至环境保护上都有着丰富的运用实例。随后,彩万志以昆虫的翅膀为例,向我们介绍了国内外一系列围绕昆虫翅膀展开的研究。也提出了当前仿生研究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,有待同学们继续深入研究,要做到“穷小虫之理,建大事之业”

课程末尾,彩万志以其一贯诙谐、平易的风格献词一阕,对同学们寄予深厚的期盼,并与线上线下师生进行积极互动。

本科生院通识教育中心希望通过多种形式搭建师生交流平台,营造通识教育文化引导学生在文理互通、学科互鉴中深入探寻自然科学奥秘,激发学生作为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。

图:甘婷  文:丁孛潇